隨著中國養豬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市場行情的波動,在養豬生產中抓好仔豬、種豬及肥育豬的生產是決定養豬經濟效益的關鍵點。嚴格分階段飼養,縮短母豬的空懷期,合理營養,強化免疫工作,預防疾病,調整優化母豬群結構、縮短經產母豬的繁殖周期等是提高母豬生產效率,實現提高母豬的年產窩數、窩產仔數和仔豬的成活率及窩重的關鍵措施。
1 嚴格分階段飼養
第一階段為配種前20d,根據母豬體況,在維持營養的基礎上增加10%~ 20%的營養。
第二階段為配種至配種后20d。嚴格限制飼喂量,降低營養供應量,營養需要可控制在略低于維持需要的水平。
第三階段為配種后21 ~ 90d,按常規飼養,供給母豬維持需要的營養。
第四階段為配種后91d 至配種后114d (分娩),供給高營養水平。
第五階段為哺乳母豬,以高營養水平飼養(提高營養濃度和采食量),在第四階段的基礎上,增加10%左右的營養供應。初產母豬高營養水平飼喂的時間適當延長。對于體況較差的母豬,則要注意多投料,以使母豬保持七八成的膘情。
2 縮短空懷期
母豬的空懷期與膘情有關。在一定范圍內,母豬越瘦,空懷期越長。對青年母豬在配種前7d 左右要實行短期優飼,供給足量的優質飼料讓母豬自由采食。對膘情較好,斷奶后7d 還不發情的母豬,用生殖激素、維生素E 和公豬誘情等方式催情,通過公豬分泌的外激素氣味和接觸刺激,引起母豬腦下垂體分泌促卵泡素,促使母豬發情和排卵。另外,還可以通過注射性激素如孕馬血清來誘導母豬發情。要注意初產母豬的適配月齡。后備母豬要求生長發育良好,不應過肥,體重達到75kg 以后,就應限制精飼料的采食。
3 把握時機,適時配種
待母豬發情癥狀明顯之后12h 是最佳配種時間,配種8 ~ 12h 后再復配1次,一般都會取得較好配種效果和獲得較高產仔數。從品種來看,我國地方豬種發情持續時間較短,排卵較早,可在發情后第2d 配種;引入品種發情持續時間較長,排卵較晚,可在發情后第3d 配種;雜種豬可在發情后第2d 下午或第3d 配種。如果配種前,用促排3 號處理母豬,配種效果則更佳,因為促排3 號能促進卵子成熟和集中排出,從而提高受胎率,增加產仔數。
4 做好母豬產前產后的監護
做好母豬產前產后的監護,在母豬分娩前3 ~ 5d,將分娩舍消毒沖洗,使產舍干燥、衛生和保溫,或把母豬趕入專門的分娩舍,使母豬習慣新的環境。注意在產前1 周應減少飼料的飼喂量,以防母豬胃腸內容物過多而壓迫子宮引起早產、難產,可飼料中適當添加0.75% 左右的輕瀉劑,以防止母豬分娩期便秘。
做好人工接產的所需的碘酊、抹布、催產素及產后仔豬的保溫設備等物品的準備工作,防止母豬難產和產程延長。母豬分娩后,當天肌注氯前列烯醇,促使子宮內胎衣碎片的徹底排出,同時也利于母豬斷奶后再發情。在產后3d 內,每天肌注抗生素預防母豬子宮炎的發生。
5 縮短哺乳期
哺乳期的長短應由母豬和仔豬的情況綜合決定,母豬的泌乳量從產仔后逐漸上升,在21d 前后達到高峰,之后則分泌量下降,在泌乳量較大的時候,母體中的雌激素量很少,母豬不會發情。而仔豬在21 日齡以前,生活力較弱,營養補充主要靠母乳,在通常生產條件下是無法替代的,21 日齡以后,仔豬所需營養已超出母乳量,這時的仔豬就需采食一些干飼料。綜合考慮,仔豬適宜的斷奶時間應該在21 日齡以后,大多數豬場的經驗是在28 ~ 35 日齡時斷奶。
6 提供足夠的纖維性飼料與預防便秘
足夠的纖維有利于維持母豬消化系統健康,刺激腸道蠕動,食糜以正常速度通過消化道,可減少母豬惡癖( 啃欄、異食、空咀嚼、過量飲水、不安靜等),有利于哺乳期提高采食量,防止母豬便秘,可使用人工鹽,減少便秘現象。及時鑒別診斷疾病引起的便秘,采取有效措施。
7 調整優化飼養母豬的胎次結構,建立高產母豬群
母豬胎次不同,產仔率有明顯差異。第1、2 胎產仔數較少,第3 ~ 6 胎產仔數較多,第7 胎后產仔數逐漸減少。豬群中合理的母豬胎次結構以1、2 胎的母豬占母豬群的30% ~ 35%,3 ~ 6 胎占60%,7 胎以上占5% ~ 10% 為宜。但應根據品種繁殖性能、飼養管理水平等因素決定,如品種繁殖力強的母豬,高胎母豬可留得多些。
|